查看原文
其他

WeChat ID HelixLife Intro 解螺旋——医生科研最好的帮手。无论你是科研零基础,抑或初窥门径,你都可以在解螺旋获得极大的提升,从而面对基金、论文、实验游刃有余。解螺旋课堂是所有热爱科研技能学习的医生聚集地,解螺旋会员是医生科研全方位的贴心助手,加入我们,体验改变。 特别福利:关注 "解螺旋" 微信公众号,回复关键词"9月"可索取2016年9月资源包:PCR实验宝典。 作者:解螺旋.科研大V团队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:解螺旋·医生科研助手 我们前面讲过了怎么查文献,怎么选择文献,接下来,就要谈到核心部分:怎么读文献的问题的了,解螺旋团队倾情奉献。 慧慧和老王都是解螺旋的资深科研+吐槽专家,来看看他们眼中文献阅读到底难不难吧! 老王说除了CNS大牛,以及某些综述外,半个小时一篇外文文献是个合理的时间!听完我就默默的退下了,还有啥好说的,已经不能愉快的谈话了! 人家是逐字逐句的看,不放过一个单词,甚至还准备了本子将不会的词记录下来,肿么到了最后啥都没看懂呢? 老王说,啥?逐字逐句?下面几条你看看,有没有中枪! 1、每一句都不知道在讲啥 2、不知道下一句为啥 3、忘了上一句讲了啥 4、读完了问,这是个啥 5、恍然大悟!草,我TM在干啥! 老王牛啊,把我的感觉全都抓住了……那该怎么读,才能像老王一样“快、准、狠”呢? 首先,打心里把自己当个外国人,其次,看美剧,跟着台词念,背。过不了多久,你就可以用英文骂人了…… 可是,老王,人家是要看文献,又不是去骂街,这不是目的啊! 当然了,万能的老王不会骗我们:看文献,顺序很重要,先扫题目,扫题目觉得靠点谱的就进一步看摘要,摘要看了确定要读,就看图,仔细读图的注释,图看完了其实基本就是文章看完了。 这时候回头扫文献,比逐字逐句读更容易懂,实验做了什么知道了,图的顺序往往也就是论证的顺序,也就是作者的逻辑和行文脉络。 听老王这样说,貌似很清晰呢!可是菜鸟啥都不会,连实验方法都没有掌握好呢? “连虐100篇,精读100篇”,酸菜的声音传过来……100篇……好吧,我争取把数量提上去,当然也得保证质量!老王说,当一个领域读多了,基本都是那个实验方法,基本都是那几个原理和逻辑,所以一扫就过了……一篇文章半小时,so easy!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你也要用笔头哗啦哗啦示意图,这样才更明了,也有助于梳理脉络! 这个修炼也是要一步一步来的,我争取先到第一层:两小时内看懂一篇!慢慢的我也会成为“快、准、狠”的角色,想想就开心! 麦子以前拿到一篇新的文献,喜欢直接闷头苦看,谁要是这中间找我,都觉得我一副苦大仇深仿佛男朋友出柜了的表情。后来渐渐吃了不少苦头,总是没过两三天就把看好的内容还给杂志了,才悟出来看文献要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研读。 初看文献的三个步骤: 1.先通读各个小标题,也就是results部分,弄清楚文章的思路和内在联系。 2. 看每个小标题对应的结果图和图注,了解文章通过什么手段来验证科学假设,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记。 3. 最后再把全文通读,根据做好的标记到文中找具体的解答,做好阅读摘要,注意作者在discussion部分的写作方式和经典句式。 通读文章前需要准备的问题: 1.文献解决了什么问题?是否发现了新的机制、新的biomarker还是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等等。 2. 这个问题重要么?为何重要?这点在introduction里面作者会提出交代,即文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。 3. 作者提出了什么假设来解决上述问题?理论依据是什么? 4. 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验证他们的假设?你还知道其他什么方法?要注意你的实验室/你手头上可以实现其中哪些方法,以后遇到此类的问题就可以采用啦。 5. 这些方法是否符合论证假设的需要? 是否不够全面还可以有其他的补充?还要考虑实验材料涉及到哪些?细胞、动物、临床是否都覆盖到了? 6. 作者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?有什么创新?实验证据是如何一步步得出的? 7. 所有的实验结果图都可以看懂吗? 8. 文章是如何描述结果、如何解析图表趋势,论据如何组合,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? 9. 写作上的亮点有哪些? 10. 文献的总思路图?(问题、设计、方法和讨论的逻辑关系是什么) 看完思考文献还没有解决的问题?即文献的减分项,机制是不是做的不透,创新性是否不足。要是自己接着此方向继续做,哪些是在我所在工作条件下可以做的,哪些必须要做,哪些别人肯定比我做得更好更快? 有人说过一篇文献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:图表,讨论,文字结果,方法,这也是不无道理的。对一个领域熟悉之后,能做到仅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、结果,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。或者发展到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须看摘要、图表即可,个别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结果,再看讨论,文字结果和方法。 如果时间充裕,discussion部分还是要重点研读一下,特别是遇到CNS级别的paper的时候。这部分会把文章的精髓,idea的创新性,作者的实验设计逻辑再阐述一遍,图表的趋势解析,论据的组合,写作的亮点都是可以学习的地方。 文献精读是科研人必不可少的功课。精读的主要目的是要把文章的内容真正消化掉,要转化为你自己可以运用的东西。精读的方式分为三种,它们包括“验证型阅读”、“挑刺型阅读”和“总结归纳型阅读”。       这时候,你的角色是一个模仿者。就是拿到一篇好文章,暂不看文字内容,先把图和表挑出来,根据图和表的内容想想你来写这篇文章,你会怎么写,包括大的结构框架、组织逻辑,以及如何引入问题,如何进行结果陈述,如何引申出结论等,然后再看作者是怎么做的,反复体会你想的和你看的有哪些不同。当你的想法和作者的雷同程度越来越高,你的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越来越高。 这种“图表——思索——验证”的阅读对提升思维非常有效。当你做实验后得到的就是几个表、几个图,如果有意识地经过了“验证型阅读”的训练,你就会知道该怎么从更高、更好的角度来写你的文章。同样的数据,有的人可以发10.0的文章,有的人可能只能发5.0的文章,为什么有这种差别?这种差别其实就是在平时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。       这时候,你的角色相当于一个评论者了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读方式,需要有评论的一些基础。挑刺就是找不足,能挑刺说明你不仅消化了文章的内容,而且还能比作者看得更深、更远。很多高档次杂志经常会刊出针对新文章的评论性短文,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挑刺型阅读。“挑刺型阅读”可以提供新的研究思路,如果你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,撰写课题申请书是必须的能力之一。课题申请最重要的就是有新的idea,“挑刺型阅读”可以为你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选题提供良好的训练。   这时候,你的角色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专家了,是一种宏观视野下阅读,是对多个“单”研究的归纳性思考,是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总结和把握。每个人都可以总结,但要真正总结到位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合理、准确的预测却需要很强的能力,一般初涉研究的硕士很难达到这一水平,“大牛”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,不是大牛,不是专家也没关系啦,因为大牛不是天生的,也是从研究生开始慢慢修炼出来的,你可以尝试性按照这种思维去做,量变到质变,说不定哪一天你成大牛了。 这三种精读的思维模式,也反映了我们文献阅读的三种境界,某一天,你对归纳总结型阅读已经游刃有余了,那么恭喜你,你成为“大牛”了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别人的经验也值得借鉴的,那就看看这篇: 三大牛人的超实用文献阅读经验 61:非编码RNA类型及功能汇总,吐血推荐! 62:一文读懂 | 与自噬相关的mTOR信号通号 63:干货 | Oligo设计引物,就是这么简单 64:跟着13分文章学作图,等着收获SCI吧(origin8教程) 65:干货 | 磷酸化抗体使用必杀技  66:Discussion写作模板:从3分、5分到10分 67:一文包会:Web of science数据库应用宝典 68:读图 | qPCR那些奇奇怪怪的曲线都代表啥? 69:MicroRNA,如何实现从零基础到10分的跨越 70:ELISA实验操作中值得关注的细节大盘点 回复SCI、国自然、信号通路、CNS、实验工具、统计查看相应专栏文章! 想与同行同领域探讨学术,交流感想吗?扫描加入分领域专业社区吧! 投稿邮箱: tougao@helixlife.com.cn 合作微信:helixlife6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